欢迎访问重庆大学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!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验教学 > 教学大纲 > 正文

《电工电子综合设计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

作者:    发布者:向东    日期 : 2007-04-23

课程名称: 电工电子综合设计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课程负责人:黄永嘉
Electric Engineering-electronics Design
课程分类:  专业基础课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课程类型:必修(集中训练课程)
适用专业: 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       
课程总学时:2周(计36学时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课程总学分:2
实验学时:  2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实验学分:1
开课单位:  重庆大学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中心
 
一、实验教学的目的、任务与要求


      本课程是工科电气类的一门通用实践课程。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当代的新型机电测控技术,从集散测控系统和集散测控网络的层次进行设计制作。
本课程给学生提供完整的集散系统和网络,让学生制作其中某部分装置,编制某一部分程序,然后让学生完成全系统全网络化的实验,以资在有限的36学时内掌握全系统全网络。
本课程设计了串行BuS,设立了网络自主运作的通讯程序,网络是骨干是系统本体,其余各类站点(含各类计算机、工控机、单片机、智能仪器表)皆为从属单元,辅以专用实时操作系统,实时数据库,组态软件,要求学生掌握一个高度灵活、功能齐全、实用价值极高的系统。

 

二、学时分配

序号

实 验 项 目

实 验 内 容

学时

实验

类型

备注

1

系统运行、分析

学生运行工业局域测控网模型系统,分析系统硬件系统结构和软件系统结构。

4

综合性

 

2

解读主机、从机主程序,编程,调试,运行

学生解读主机、从机主程序,并对主接线图程序进行设计修改,编程,调试,运行。借以练习程序编写与调试,掌握BC30编译器。

4

综合性

 

3

解读从机数据仿真程序

学生解读从机数据仿真程序,把鼠标坐标移动及动作扫描处理方式,观察运行结果,分析原因,能否有更佳设计?作出新设计并实现。掌握核心数组结构及在系统数据流向中的作用,把鼠标坐标移动及动作扫描处理方式由找到一次动作后立即退出,改为无论多少次动作都要做完全部扫描处理方式,观察运行结果,分析原因,能否有更佳设计?作出新设计并实现。

4

综合性

 

4

主/从机通讯程序,串口初使化程序

学生解读主机、从机通讯程序,掌握串口初使化程序对串口各个控制口、状态口、数据口的处理过程,逐条注释相关程序并画出流程图。能否有更佳设计,试作新的通讯方式,观察运行结果,分析原因,作出优劣判断。

4

综合性

 

 

5

主机、从机通讯中断服务程序

学生解读主机、从机通讯中断服务程序(函数)CommIntHandle1()通讯程序,分析接收程序中“接收缓冲区数据处理”段(见前面相应的流程图)中,一共有四个退出中断出口,分别说出分别从“退出中断1”、“退出中断2”、“退出中断3”、“退出中断4”退出后,接收缓冲区数据的结果。试分析这些退出方式有无缺陷,能否改进,试作新的接收缓冲区数据处理方式,观察运行结果,分析原因,作出优劣判断。

4

综合性

 

6

从机数据仿真程序

学生解读从机数据仿真程序Wave1()的“数据关联”段,根据电力系统运行原理,对原设计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补足(包括主接线图上显示),对某一项(发电机、变压器、6。3KV母线、35KV母线、出线)装置运行参数(电压、电流、温度)进行实时监控,越限报警。采用在主接线图上显示方式表现。

4

综合性

 

7

全系统作整体调式、修改、实现

学生根据前六次实验,对全系统作整体评价,进行整体修改设计,并实现。

4

综合性

 

 

三、教材(讲义、指导书):

  电工电子综合设计开放性实验讲义》,自编,黄永嘉

  参考书:《工业PC及测控系统》,陈曾汉,机械工业出版社,2004年

PC机及单片机数据通信技术》,李朝青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,2000年

 

四、考核方式:

   依据系统设计、程序调试、结果演示、实验记录表、设计报告,按五级记分定成绩。

 

五、使用说明:

   本课程是综合及开放性独立实验课程,其前导课程是《电路原理》、《电子技术基础(模电及数电)》、《单片机原理》、《工业PC及测控系统》、《TC语言》、《电工电子综合实验》等。

   本课程是开放式实验,学时安排是基本要求,学生可以在安排的学时数内,相对自主地完成任务。

 

 

大纲制定人:黄永嘉

大纲审定人:杨永明

大纲制订日:2005年6月13日